2011年2月3日

雙金字塔

聽中央大學物理系朱慶琪老師在2010物理教育年會講「我們在物理演示課學到什麼」時,開場介紹學習金字塔。上網查詢相關資料時,看到一張圖片:

The Twin Triangles
資料來源:Darren Kuropatwa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dkuropatwa/2097911917/in/photostream/

作者Darren Kuropatwa將學習金字塔和認知歷程向度結合在一起,忽然讓我感覺很有趣,但因為是英文的較難閱讀,所以我嘗試把它翻譯成中文,並做一些我想要的修改:

雙金字塔

當老師只是用講的方式上課,學生學習的平均保留率最低,閱讀好一點,視聽媒體和示範雖然教學現場效果好,但保留率仍屬普通,如果帶動學生做小組合作或實作﹝實驗﹞,保留效果就很好,若讓學生先自己消化所學,然後嘗試去教別人則是最好的方式!引導學生去教別人真的不容易,要避免學生過度的優越感和自卑感,透過實驗小組合作完成任務的方式也許可行。
認知歷程向度上,學生若只是記憶,層次最低,若能針對理解問題進而應用所學則較好,若能開始做分析討論和評鑑,層次更高,能做創造則是最棒的!但創造的能力應該需要充分的知識經驗做背景,以小學階段似乎只能在總結性評量帶出來。
兩個圖合起來,雖然沒有直接相關,但卻讓我更多去思考,當教師採取較高調的教學方式﹝講課﹞,學生能輸出的能力有限﹝記憶﹞,﹝但對於處在升學主義掛帥的台灣學子來說,又似乎不見得是不好的﹞。而當教師願意嘗試放下自己的權威,讓學生做群體合作討論實做學習,甚至彼此教導互補優劣,﹝心臟強一點看待學生的錯誤和混亂!﹞也許學生能輸出的或敢輸出的成果會更豐富更多元,願意去質疑和驗證,嘗試去創新發想,相信能讓學生的能力更為提升,只不過短時間難以看到成績的回饋就是了!
記得不知在哪看到的一句話:「老師越笨,學生越聰明!」似乎有點道理……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